每日訊息!神舟十六號發射成功 怎樣的力量托舉起中國航天員?
2023-05-30 21:11:05 | 來源:浙江融媒體 |
2023-05-30 21:11:05 | 來源:浙江融媒體 |
初夏的酒泉,陽光燦爛。5月30日9時31分,伴隨火箭轟鳴,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帶著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三位航天員飛向中國空間站。潮新聞記者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相關資料圖)
這是今年來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
此次任務將刷新中國載人航天怎樣的“進度條”?當前中國空間站任務背后,又有怎樣的力量在托舉?
首現 “跨界”組合
一場激動人心的太空遠征正要啟航。
5月30日,晨光已露,神舟十六號乘組三位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身著白色航天服,面帶微笑,從容走來。他們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出發,登上出征車輛,目標是前往中國空間站。
問天閣圓夢園廣場上,夾道歡送的人群揮舞旗幟歡呼著,直到車隊向發射塔架駛去,仍沉浸在激動與振奮中不愿散去。
——這是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的一幕。
在前一天(5月29日)舉行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見面會上,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三位航天員首次合體亮相,引發關注。這是景海鵬第四次上太空,也是朱楊柱和桂海潮的飛天“首秀”。
這個組合很特別,可以說由“跨界”組成。以往,執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都由飛行員構成,但神舟十六號任務中,景海鵬作為航天駕駛員,朱楊柱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他們來自航天員大隊;桂海潮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前往空間站。
航天員桂海潮、景海鵬、朱楊柱在乘組見面會上? 潮新聞記者 王晶 攝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作為中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首個載荷專家,桂海潮備受關注。潮新聞記者從見面會現場了解到,在歷次任務中,神舟十六號任務將是開展在軌試實驗項目最多的載人飛行任務,桂海潮將要承擔其中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試驗及實驗任務。
“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面對記者們的鏡頭,桂海潮深有感觸。
為何神舟十六號乘組會是這樣的組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飛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表述或能揭開答案。
楊利偉表示,中國空間站正從建設階段轉向運營階段,大量任務和實驗,需要各專業領域的人才,進入空間站工作。所以未來,大家會看到越來越多來自非飛行員當中選拔的航天員。“而讓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進入空間站,不單是技術的發展,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進步,更是向我們國家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一個很好的標志。”
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 圖片源自新華社飛天之路初心不改、激情不變
回顧中國航天員飛天之路,從2003年楊利偉代表中國人搭乘神舟五號首次踏足太空,到如今神舟十六號升空,剛好時隔20年。
20年,也是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將飛天夢想變為現實的執著歲月。至今,包括神舟十六號乘組在內,中國航天員共29人次、18人完成飛向太空的任務。
在中國航天員們飛天的過程中,許多細節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經典:
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內并列展示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費俊龍在神舟六號返回艙失重狀態下成為第一個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國人;翟志剛踏出神舟七號艙門,圓滿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王亞平進行了2次精彩的太空授課……
這些畫面的背后,是中國航天員幾年到幾十年日復一日的訓練,凝聚著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據公開報道,上天前,他們需要掌握8大類58個專業的內容,接受包括超重、耐力等方方面面的適應性訓練。
例如,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有高速旋轉的載人離心機,坐上它可以模擬飛天過程中重力過載的感受。訓練時,高速的旋轉容易讓人流淚、頭暈、惡心,航天員們一旦受不了可以按下紅色按鈕暫停。但據多家媒體報道,幾十年來,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它。
對航天員來說,比吃苦耐勞更有挑戰的,是初心不改、激情不變。
57歲的景海鵬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此次神舟十六號飛天出征前,有媒體問他:這個年紀了,為何還要執著于飛天?
他回答:飛天任務是我作為一名航天員的主責和工作,我不僅想上,也十分渴望再上太空,要跑好空間站屬于我的那一棒。
為了這樣的信念,景海鵬以驚人的毅力一次次向著生理和心理極限沖鋒。為了保持強健的體魄,他的行李箱里總有一根跳繩,就算是出差也會每天堅持做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以及上千次跳繩。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從一張張沉穩、從容而自信的航天員面孔上,展露著來自中國航天的精神密碼。
中國空間站模擬構型圖 圖片源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15位航天員前往“太空之家”背后
2021年拉開建設序幕,目前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在中國載人航天體系中,中國空間站備受矚目。
中國空間站開建以來,截至目前共發射5次“神舟”任務,包括神舟十六號乘組在內,共15位中國航天員前往中國人的 “太空之家”。
這背后,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堅持和創新。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更遙遠的歷史背景中,很多人或許知道,中國載人航天始于1992年的“921工程”,但事實上,中國載人航天起步更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完成了人類的首次太空飛行,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首次完成了月球之旅,中國也批準了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714工程”,即“曙光一號計劃”,準備將2名宇航員送上天。
沒有前路可以借鑒,一切都是開創。航天服研制小組的組長葛申然是裁縫出身,沒有學歷,不懂外語,憑借對服裝的敏感天分和手中幾張國外航天服照片,硬是用馬糞紙做模型,參考工廠做橡皮娃娃的方法,把手套和氣密拉鏈琢磨了出來。
雖然當時“曙光一號計劃”由于國力不足等因素暫停了,但是卻為中國載人航天積累下寶貴的財富。
后來的故事便廣為人知了。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再度拉開序幕,載人航天工程也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簡單來說,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等;第三步是建造空間站。?
回看“神舟”發射史,2003年,當楊利偉乘著神舟五號代表中國人首次實現飛天之夢,距離加加林踏入太空已經過去了42年了。任務開展過程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曾說:“如果不創造性地前進,40年的差距,什么時候才能趕上!”
于是,當蘇聯、美國都通過多次無人飛船試驗以及搭載動物飛行試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后才實現載人航天時,我國僅通過模擬人體新陳代謝裝置測試飛船載人環境,就從無人飛行試驗直接就跨入了載人航天飛行階段。
正是靠著這份耐心、堅持與創新,在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前進過程中,中國載人航天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到了世界領先的位置。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 圖片源自新華社飛向更遙遠的太空
發展載人航天,踏足太空,意味著滿足人類好奇,超越人類眼界,甚至找尋對于人類而言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可以由此體現。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次發射,到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升空,再到2023年神舟十六號搭載三位航天員前往中國空間站,一次次飛天壯舉,在浩瀚太空確立了中國人的位置;一次次載人航天飛行,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實力。
在全球載人航天格局中,空間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前哨站,可以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生活與工作。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個空間站,一個是美俄等共同打造、計劃于2031年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另一個就是剛剛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中國空間站,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科技支撐。
探索宇宙,中國載人航天的征程沒有終點。5月29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我國正在研制可重復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條件,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型升級為“十”字型。
在未來的載人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員將飛得更遠。林西強透露,近期,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全面部署開展各項研制建設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林西強表示。
“你在一個清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1935年,24歲的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在一篇名為《火箭》的文章中,描繪了心中的遠大抱負。
如今,他的遠大抱負正在后人的實踐中漸漸實現。
潮新聞 記者 曾楊希 王晶 倪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