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滾動 > 正文

河南滎陽 擘畫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高山樣板”

2024-02-26 17:12:28  |  來源:搜狐  |    

本網鄭州訊(黃海濤 谷振義) 河南滎陽市高山鎮高山村現有3個自然村,14個村民組,765戶村民,2909口人。地域面積6平方公里。從“窮掉底”到“億元村”,高山村黨總支、村委會46年始終把堅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奮進當成高山村發展的主旋律。如今,這塊村集體經濟“自留地”嬗變成高山村共同富裕的“聚寶盆”,長出一幅產業創新興旺、生態宜居宜業、鄉風文明和美、村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樣板的進階之路上徐徐展開。

以“股”連心,不讓一戶村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掉隊

新年伊始,新春走基層媒體采訪團走進高山村農家別墅區見證共同富裕的“高山樣板”。整潔優美環境中的二層、三層農家聯排別墅,二三百平方米建筑面積,室內功能設施完善,可滿足兩三代人同享天倫之樂,種有果樹、蔬菜的小院,可放置農村需用的農具。這種具有田園風光的高山村農家式別墅小區,讓人既能寄托鄉情,又能滿足農村人特有的生產、生活需要,也讓農村人享受到了現代城市人的生活氣息。

“在村民身上,一定要舍得花錢,把高山村建設成為群眾幸福美好生活的港灣。”高山村黨總支書記李長江說,高山村的改革發展,落腳點在“人民第一”的共享,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現在回頭總結一下,高山村幾十年的發展,靠的是黨組織義無反顧,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領航高山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這艘船,在疾風暴雨的歲月里牢牢握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方向盤,這才是真正給全村百姓帶來福祉,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密碼”。

高山村文化廣場的文化墻上,記錄著村子的蝶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高山在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越來越難跟上農業現代化步伐。而且,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部分農民增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只有利用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才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途徑。

因此,他們因地制宜,依托閥門生產技術優勢,把原有的一個閥門廠改為村集體企業河南省高山閥門有限公司。穩步深化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進行身份確認、股份量化,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每家農民受益,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高山村領導班子一致決定,讓企業姓‘公’不姓‘私’,以‘股’連心,全村走集體致富的道路,提出不讓一戶村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掉隊。”李長江說,我們村黨組織更感到黨的領導不能松,帶領全村共同富裕的責任不能丟,發展為民的方向不能偏。只能讓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廣。

從“窮到底”到閥門產業村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高山村的經濟發展史,就是黨組織始終如一走集體發展道路,引領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奮斗史。

多年來,高山村黨總支、村委會始終圍繞“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致力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攻堅克難,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河南省高山閥門有限公司為龍頭、以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業態。

他們率先在全國閥門行業進行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通過認證使河南省高山閥門有限公司在管理水平上有了質的飛躍。先后還獲得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以及美國石油學會API認證,并進行歐盟CE認證又順利通過,為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拿到了通行證。企業的各項管理步入了科學管理軌道。

高山村成為了閥門世界的領軍者。高山閥門如今已成為河南省的名牌產品、全國“免檢產品”,“高山”牌商標已經成為“馳名商標”。他們以質量夯實了產品在用戶中的信任度,穩固占據了國內外市場。武漢鋼鐵公司等全國有六十多家鋼鐵公司、國家電力系統全國八十多家電廠、大慶石化等全國上百家石化公司,再到全國冶金系統、給排水、醫藥、造紙廠等行業,用的都是高山村的閥門。產品出口到非洲、加拿大、越南、印度、美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能力大大提升,經營方略不斷完善,輻射帶動了周邊二十余家加工企業為其加工零部件。并利用設備優勢承接對外加工,不僅帶動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帶動了本地區的產業振興。牢固筑起了高山村鄉村振興的“基座”。截至2023年底,產值達到1.3億元,銷售收入1.2億元,上交稅金850多萬元。

多種產業經營模式齊“上陣”。依托高山村特有的資源優勢,開發農村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現在,高山村80%的家庭都有致富門路,90%以上的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到2023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 35680元。

用最大服務投入最小的細節擴容美好幸福生活圈

農村社區作為農民群眾共同生活空間,是人們對一個地方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高山村黨支部謀求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樣態,增強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信心,拓展農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新空間。

積極推進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投入資金70萬元,對辦公樓進行了改造,配備有便民服務大廳、文明實踐站、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會議室、綜合培訓室、矛盾糾紛調解室、視頻監控室、檔案資料室、應急物資儲備室等,實現了各類辦公場所齊全,達到了優質、周到、便捷,及時的服務,在治理、鄰里、健康、服務等軟需求方面實現村民的美好追求。

走進高山村的黨員積分超市,這里有洗發水、調味品、鍋碗廚房用具等。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一件件物品下邊標的不是商品的價格,而是兌換這些用品所需的黨員積分。

黨員積分一年為一個周期,每季度對黨員積分進行公示,一年內積分實行累計計算,黨員積分有基礎分和貢獻分兩部分構成。結合村里的村規民約,結合黨員規定,來給他們實惠。

去年全村各種不穩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全村實現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廣大村民的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村委會積極想方設法關愛老年人養老問題,堅持每月為全村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養老補貼,全年投入資金達到60多萬元,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加強對留守、孤寡老人關注服務工作。關心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對困難學生、留守兒童重點關注,幫扶及時,全村未發生輟學現象。

充分利用《村規民約》教育引導作用,提倡孝老近親、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發揮道德評議會、老年人協會作用,在村民中堅持開展“五星級文明戶”、“文明衛生戶”、“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年末進行隆重表彰,樹立良好社會風氣,用典型人物、先進事跡引領正能量。并通過合理的機制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提高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成為鄉村文明的守護者。

以“文化大院”為依托,大力開展文體活動。文化大院設置有圖書閱覽室、棋牌室、綜合培訓室、健康路徑、體育活動廣場,配備有高規格的籃球場兩個,音響、盤鼓等活動器材,組建秧歌、廣場舞、籃球等隊伍,經常開展文體活動,鄉村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美好。(圖/文黃海濤中國書畫家雜志社總編)


關鍵詞

編輯:HE02
上一篇:鼠標品牌英菲克與張雪峰合作把聯名周邊玩出花    下一篇:最后一頁